发布日期:2025-07-15 22:38 点击次数:57
袁钰莹在线杠杆配资
大运河跨越千里、历经千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北段的北运河西抵通州,东至天津与南运河、海河相连,是大运河最关键的段落之一。明清时期,“凡齐、鲁、汴、蜀、湘、汉、江、广、闽、浙之贩运及海内海外朝觐贡献之上于北京者,皆道此以达,所系之重也。”然而,北运河水患时生,不仅阻碍漕运,更使河道两岸的京畿百姓频受水害,给其生产生活造成损失,因此,明清政府十分重视对北运河水患的治理。这些治理举措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患甚巨:明清北运河的水患情况
河道泥沙淤积与夏秋雨季河水骤涨是明清时期北运河水患的主要成因。北运河以白河下游为基础开挖形成,白河、潮河、温榆河、通惠河等均汇注其中。元代以来,燕山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发源于山区的河流泥沙含量日益增高。这些泥沙随河水注入北运河,使河床逐渐淤高而河道容水量降低。与此同时,河北平原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容易出现大到暴雨的气候特点又使各河水位在雨季迅涨,承纳多河注水的北运河往往水势更加汹涌,泛滥决口由此引发。
北运河的淤浅和暴涨均会影响漕运。北运河为“粮艘经由要道”,清代经行于此的漕船数量高达六七千艘,“每值夏秋,粮艘估舶,昼夜往来”。运河须保持一定水深才能浮载重运漕船,但泥沙沉积使北运河多处河段经常淤浅,影响漕船按期到达,甚至导致前后批次漕船壅塞河道。雨季来临时,北运河迅涨经常冲决堤岸。明前期武清和通州之间的耍儿渡频频溃决,清前期武清县筐儿港和河西务也多次决口,阻碍漕运。北运河两岸遍布农田民居,沿河的通州、香河、宝坻、武清等地多受其灾,道路不通、田地被淹、庐舍冲毁、人畜漂流的情形时有发生。
展开剩余70%疏泄并举:明清北运河的治理措施
北运河水患影响着整个漕运系统的运行和京畿地区的稳定,明清两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其治理。针对水患成因与特点,明清政府主要从筑堤坝、浚河道、挖减河三方面着手防治。
修筑堤坝,巩固河道防线。修筑加固堤坝是预防和应对北运河决口的首要措施。明代每遇北运河决口,政府“辄发民夫筑堤”。清代康熙皇帝曾数次巡视运河,强调“河堤关系运道民生,甚为紧要”。清政府不仅多次加高培厚北运河堤,还在水势湍悍处添建草坝或小堤以减弱水流对大堤的冲击,并在险要河段加筑月堤进行双重防护。
定期疏浚,减少泥沙淤积。随着河道内泥沙积累,挖淤浚河成为治理北运河的常规工作。明代北运河沿线“额派挑浅夫役”疏浚河道,工程量大而原设人手不足时,还会动用官银雇募百姓协助。清初延续明代做法,在北运河途经各县设浅夫,“凡粮船经由要道,责令以时疏浚”。由于北运河屡挖屡淤,为保证运道畅通,乾隆皇帝又裁撤浅夫,“改设河兵,责令随时疏浚河道,勿致淤浅”,并多次投放专门用于清淤的垡船,置备刮板等挑捞器具,以提高疏浚效率。
挖掘减河,维持河道平稳。在北运河水流湍急、易于决口处修减河并搭配减水闸坝是分泄水势、减少其泛滥决口的重要手段。伏秋汛期开启减水闸坝,将运河水引入减河以降低水位、平缓水势;冬春枯水时则关闭闸坝以保证运河水位足以行漕。雍正年间北运河多次在筐儿港上游河段决堤,于是政府又在河西务以北的青龙湾开减河、建石坝,将河水引入东部的七里海。因青龙湾减水坝“距河身四里余,难资分泄”,故乾隆初年又将坝基迁至河滨王家务。减河的开凿有效缓解了下游河段的洪水压力,减少了溃决的发生。
制度完备:明清北运河的治理保障
运河治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稳定的人力财力支撑。为此,明朝曾先后设御史、郎中等职,令其巡视、管理运河事务,并在宝坻、香河、武清、天津等沿运河州县与卫所各设浅铺数处与修堤甲夫数十名至百余名不等,专事筑堤浚河。清代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为北运河治理提供了保障。
清代形成了多层级的河务官员体制。北运河河工以直隶总督统领,隶属于通永道,设北运河同知、通判,北运河汛千总、把总等职,下辖河兵、浅夫等数百名,对北运河分段修防,负责筑堤、疏浚等一切工程。由于工料、民夫通常就近采办、雇募,河务官员在当地“恐有呼应不灵之处”,因此清政府又在沿运河的通州、香河、武清等地另设县丞或主簿以帮助管理河务并要求地方官员“秉公和衷协助”。遇到紧要工程时,皇帝还经常派中央大员前往,甚至亲自参与,以统筹全局,保证治河成效。
清政府对运河治理工程类别、工期等均有明确规定。河务官员每年需对北运河进行堤防修筑加固、河道疏浚等常规维护,称为“岁修”,“冬令水落后兴工”,清明节后完工。北运河“大汛经临,迎溜生险”时,河员则需昼夜巡防,一遇险情则“迅即估工,克日储料,撒手抢办,一气呵成”,即谓“抢修”。岁修和抢修之外的治河工程,尤其是规模较大者,则归入“另案”或“大工”,单独筹划,因时因地制宜。为保证施工质量,清政府规定北运河工程“立限保固二年”,若期限内河道堤坝冲决,则由承修官赔修。
清代北运河治理经费的管理更加细化。青龙湾减河建成后,北运河主体工程基本定型。为保证治河经费充足,同时避免浪费,政府开始对支出较稳定的岁修与抢修经费设置定额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雍正朝管理北运河、通惠河及蓟滦诸河的通永道,额定岁修银共一万五千两。乾隆朝规定北运河额定岁修、抢修银各一万五千两。嘉道时期,岁修、抢修银分别增至一万九千两和一万七千两。另案与大工类工程经费虽无定额,但也有严格的管理程序。施工前需先上报,估算费用并“将工段丈尺开单汇奏”,朝廷据此拨款。竣工后还需将原估、实拨、实用、剩余工料银两等核实数目,造册上报,方可题销。
河道治理是北运河顺利运转必不可少的环节。明清时期北运河筑堤、疏浚、修减河等一系列治理举措和逐渐发展完善的配套制度,在预防、应对和减轻北运河水灾,保障漕运畅通,维持京畿地区社会经济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成就与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线杠杆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